彩88

行業動態

孫瑞哲:中國紡織服裝工業開啟壯闊征程
發布日期:2018-10-16????瀏覽次數:54
10月16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第四屆第四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上海舉行。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了工作報告,以下為報告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大家好!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四十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改革開放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改變了全球發展格局和歷史走向。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洪流中,中國紡織工業也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發展。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口。面對復雜的內外形勢,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更甚于40年前。經驗告訴我們,產業要成長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要更好發展,就需要我們努力厘清歷史邏輯,辨明時代潮流。
一、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紡織工業的轉變 
1、規模發展到質量發展的躍升,改革開放是行業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的目的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四十年來紡織行業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實現了行業由小而大、由大向強的偉大蛻變。1978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276萬噸,占全世界的比重不足10%。2017年,纖維加工量已達到5430萬噸,是1978年的19.7倍。行業形成了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鏈,產品結構也更加多元。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終端行業纖維消費比重從1980年的84:11:5調整至2017年的45.5:27.6:26.9。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始終沒有動搖。1978年,紡織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不變價)473.2億元,占全國工業的12.5%。到2017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8935.6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5.9%。行業對于增加外匯貢獻突出。1978年,全國貨物貿易逆差11.3億美元,紡織品服裝貿易順差10.3億美元。2017 年,紡織品服裝貿易順差2488.9億美元,是1978年的241.6倍,占全國貨物貿易順差額的58.9%。行業不斷推進全要素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工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自主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開發能力整體大幅提升。行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期。
2、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延展,改革開放是行業開放之路 
改革開放使中國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過程中,紡織工業主動融入全球化潮流,把握住了發展機遇。上世紀80年代,行業順應全球產業轉移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潮流,“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2001年加入WTO,特別是 2005年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管理之后,中國紡織工業進入全球化發展的“快車道”,從管理模式到裝備技術都獲得了重大突破。十八大以來,面對新的國際形勢,以“一帶一路”倡議等為契機,中國紡織開始形成全面開放的發展新格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1978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僅為 21.5億美元,2017年出口額已經達到2745.1億美元,是1978年的127.4倍,占全球比重的35.8%。紡織行業利用國際資源的重心已從最初的產品、資本、技術的“引進來”轉變為“走出去”。從“走出 去”的過程看,經歷了“產品走出去”、“產能走出去”、“資本走出去”、“品牌走出去”。目前,骨干紡織企業通過綠地投資、資本運作等途徑積極開展全球產業鏈布局與跨國資源整合。截至2017年,紡織行業境外投資企業已逾千戶,投資存量達88.1億美元,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美元。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行業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穩。
3、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切換,改革開放是激發行業活力之路
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到“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發揮“決定性作用”;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市場體制機制的過程。紡織行業作為較早開始市場化改革和現階段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工業部門之一,發展活力得到了極大釋放。1978年,紡織行業工業總產值的93.2%來自全民所有制企業,其余為集體企業,行業資本結構單一。80年代中葉至90年代末,鄉鎮企業興起、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棉紡行業壓錠改造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推動了紡織行業市場化進程,促成了國退民進的發展格局。三資企業有序發展,為紡織行業帶來了資本、技術、人才等優質國際資源。充分的市場化競爭,使得行業資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依據2017年統計年鑒,截至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紡織業186 家,資產總計1238.25億元;服裝業163家,資產總計275.48億元;化纖業43家,資產總計922.77億元。而私營工業企業中紡織業13614家,資產總計11498.94億元;服裝業8922家,資產總計 5404.23億元;化纖業1260家,資產總計2192.12億元。民營紡織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富活力、最具潛力和創造力的重要組成,已成為建設紡織強國的中堅力量,在促進增長、擴大就業、增強活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營企業也一直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穩出口的主要力量,2017年,紡織服裝行業民營企業出口1859.47億美元,占比達67.7%,較上年擴大了1.7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出口占比分別為10.3%和19.5%,較上年分別減少0.7和1.5個百分點。近期,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保護民營經濟發展。”對于未來,行業民營企業應該充滿信心。
4、尊重知識到創新驅動的提升,改革開放是行業創新之路 
改革開放是一場勇敢的實驗,沒有現存模式可搬、沒有既有路徑可循,要取得成功只能依靠創新。在四十年的探索中,紡織行業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瞄準世界前沿,深化自主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紡織全產業鏈整體制造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6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9.16萬元/人,是1978年的 44.5倍。纖維材料技術發展迅猛。碳纖維、芳綸等一批纖維自主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紡織制造技術快速進步,開始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轉變。場景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廣泛滲透,行業新模式、新服務不斷涌現。行業管理創新與實踐成果豐碩。創新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年能取得巨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是樹立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價值觀,成功激發調動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改革過程中,紡織行業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堅持實業報國、奮發進取、擔當責任、追求卓越的優秀紡織人。正是他們的努力與貢獻,中國紡織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了更好宣傳行業優秀代表的杰出貢獻,鼓勵紡織人在新時期再立新功,聯合會開展了推選“改革開放40年紡織行業突出貢獻人物”活動。被推薦的140個突出貢獻人物包括四個層面:一是在國企改革、轉型發展、科技進步、品牌經營、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并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大陸和港澳企業家代表;二是為科技進步及成果產業化推進做出突出成績的科技工作者、為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發展及人才培養做出重大貢獻的教育工作者、為提升中國制造做出 開創性貢獻的著名設計師等;三是致力于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主要建設者、推動者;四是奉獻行業、匠心堅守、敬職敬業、追求卓越的全國勞動模范中的杰出代表。在這里我代表聯合會,對他們的杰出貢獻致以敬意,對他們的入選表示祝賀。
特別要說明的是,此次“突出貢獻人物”推薦沒有包括曾經在國家/地方行業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及中央企業工作的領導及工作人員,他們對于紡織行業改革開放和轉型發展的推動絕非“突出貢獻”可以形容。我們深切緬懷為新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和改革開放產業騰飛奠定基礎的錢之光、陳維稷等老部長,感念在改革開放初期領導紡織工業開拓前行的郝建秀主席等老領導,感謝領導紡織工業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市場經濟”轉型發展的吳文英部長等,感懷領導國企改革突破口即“棉紡壓錠”并以此啟動紡織工業資本結構巨變、激發產業活力的石萬鵬會長等,致敬帶領紡織行業完成跨世紀市場化轉型、為紡織強國建設規劃發展目標和開拓實踐路徑的杜鈺洲會長、許坤元會長、王天凱會長等領導。在此,還要特別向曾經工作在紡織工業部、中國紡織總會、國家紡織工業局、各省市紡織工業廳局、各行業協會、中央企業的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表達我們的深深敬意,也要向所有投身紡織產業的廣大同仁致敬。紡織產業能有今天之成就,能夠成為最有實力和潛力率先跨入強國的先導行業,充分表明了紡織行業在全體產業人的共同努力下,一直與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同呼吸共命運,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同頻共振,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國富民的優秀產業。
5、先行特惠到平衡普惠的遷移,改革開放是行業共贏之路 
很多時候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由點到面、逐步推進的過程。在資源、經驗有限的情況下,要集中力量又要分散風險,先行特惠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政策傾斜與特事特辦,有潛力的區域和產業能有機會先發展起來。改革開放初期,東部地區紡織服裝行業正是這樣的情形。先發優勢使得到目前中國紡織行業仍有約四分之三的生產力分布在東部地區。作為發家模式,全國百強縣域經濟中相當一部分是以紡織起家,中國的很多先富人群也是來源于此。隨著改革開放走向深入,先行特惠正開始更多向普惠共贏遷移。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的引導下,紡織產業區域發展趨于平衡。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行業產業集群在繁榮縣鎮經濟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民族、非遺紡織制造產業的發展,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提供了重要途徑。
另一方面,紡織行業一直致力于服務改善民生。在衣食住行等領域,衣在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解決的最徹底。1978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不到3公斤,到2017年人均消費量已達到22公斤,是1978年的7倍多。行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1978年,紡織行業從業人數為311.2萬人,2017年規模以上紡織工業就業人數 972.6萬人。目前,紡織全行業就業人口約2000萬。同時,紡織行業也是農村轉移勞動力的重要入口,每年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提供1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和數千億元現金收入。行業每年使用國產天然纖維原料約900萬噸,為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發展做出貢獻。改革開放之路也是行業普惠共贏之路。
二、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與新變化 
(一)2018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的經濟運行情況 
2018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紡織工業總體保持了平穩運行。
內外市場表現良好。內需市場增長較快。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8.9%,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網上零售繼續保持快速增長,1~8月全國網上穿著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3.4%,增速高于上年同期3.8個百分點。行業出口持續回暖。根據海關快報數據,1~8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不含94章)為1814億美元,同比增長3.7%,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
生產增速有所放緩。1~8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增速較上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別放緩2.3和0.8個百分點。產業鏈各環節中,棉紡織及印染精加工行業生產顯著放緩,1~8月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化纖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較上年同期加快3.5個百分點;終端服裝、家紡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4%、5.2%和8.3%;紡機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
運行質效持續改善。1~8月,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032.8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利潤總額1791.8億元,同比增長6.8%。1~8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銷售利潤率為 4.7%,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產成品周轉率為17.2次/年,較上年同期略降0.6%;總資產周轉率為1.3次/年,三費比例為6.8%。
投資規模有所回升。根據國家統計局1~8月數據推算,紡織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4.2%,較上年同期下降2.8個百分點,但較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回升7.5和2.9個百分點。分行業來看,紡織業增速較上半年提升4.2個百分點至5%,化纖業同比增長29%,連續5個月保持高速增長,而服裝業投資同比減少 3.8%。
今年以來,行業在穩定經濟、擴大內需、抵抗風險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作為經濟中的確定性因素作用更加突出。
(二)行業發展所處的國際形勢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動能深刻調整,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一方面,在技術創新與貿易合作的推動下,要素資源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與創新鏈深度交織,聯系日漸緊密。另一方面,不同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不同國家間的資源稟賦優勢在發生明顯變化。生產能力和消費市場重心向新興國家轉移,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在聯系與變化的過程中,國際競爭正變得日漸激烈。全球貿易關系更趨復雜、貿易摩擦更加頻繁且更具戰略高度。當前的中美貿易沖突,正是美國為了鞏固自身優勢和利益,不顧國際規則,實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權主義的結果。
貿易保護主義的升溫,增加了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經濟對貿易增長的依存度已從1960 年的17.5%上升到2017年的51.9%。貿易摩擦規模和范圍擴大,關稅的廣泛上升,使得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銜接性受到破壞,這給全球貿易帶來顯著負面影響。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受貿易摩擦影響,今年全球貿易增速將下滑0.3個百分點。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增加將損壞創新合作,減緩新技術的擴散應用,進而導致全球生產率和投資率的下降。更直接的是,貿易沖突通過影響市場預期沖擊全球金融市場,股市、債市、貨幣市場、大宗商品市場都會受到波及。而近期,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特別是強勢美元對國際資本的‘虹吸效應’增強,使得全球的流動性收緊,負債水平較高的新興經濟體風險進一步加大。面對外部形勢,中國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構建開放型經濟。
(三)行業發展所處的國內形勢 
政策方向開始調整。中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打好三大攻堅戰是當前面臨的緊要任務。而中美貿易摩擦一定程度壓縮了國內經濟增長的空間,增大了改革發展的風險與難度。圍繞新變化,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穩”字當頭,成為做好下階段經濟工作的主基調和主旋律。政策方向開始發生調整,聚焦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注重布局確定性。例如,國家更加頻繁地表態支持自主創新、支持對外開放、支持實體發展、支持民營經濟;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在調整;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也得到更多關注。
發展動力開始調整。消費已經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消費升級更是當前消費的主旋律。從內容看,國內消費需求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開始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轉變、從關注有形產品向關注服務體驗轉變。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民消費仍處于生存消費、生活消費、品質消費以及體驗消費并存疊加的狀態。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等政策影響下,三四線城市消費加快升級,農村消費增長強勁。拼多多等新入口、新模式、新渠道的涌現也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市場的這些變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發展邏輯開始調整。在資本與網絡的推動下,以網紅與爆款為代表,企業成長邏輯正在發生變化。“品牌效應”的形成開始變得簡單直接,短暫的碎片化的情緒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積聚進而轉化為商業價值。借助資本力量,企業能夠短時間實現擴張和跨界。網絡效應更加顯著。企業在獲得流量優勢以后,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實現跨越式擴張。比如,在中國開500家咖啡店,星巴克用了12年,瑞幸咖啡只用了5個月。馬太效應更加顯著。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流量的高度集中促進了優勝劣汰的進程,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壓力越來越大。誠信合規變得更加重要。信用缺失可能造成整個企業甚至行業的坍塌。
(四)行業面臨的市場的結構性變化 
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復雜變化的大背景下,市場正在發生四個維度的結構性變化。
1、產業鏈結構的變化:重心發生遷移,制造價值正在被重新認知。
新技術變革帶來的是產業鏈核心能力與核心價值的變遷,制造價值正在被重新認知。聯合國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18》指出,為應對新工業革命的機遇與挑戰,在過去十年中,全球至少有101個經濟體(占全球GDP的90%以上)出臺了正式的產業發展戰略。制造環節已成為當前國際競爭的核心關切和熱點領域。此次中美貿易沖突集中體現了這一點。美國加征關稅、高筑貿易壁壘,一方面為了遏制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實施,同時也意圖迫使制造企業回流美國。
事實上,隨著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設計、研發、生產、服務等紡織價值鏈的各個環節,行業企業已經開始由提供產品向提供體驗轉變,從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轉變,從提供設備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完善的制造體系是技術創新與工藝創新的重要來源,也是應用落地與模式創新的重要支撐。以智能化、服務化為方向,制造環節正逐漸成為產業創新與價值實現的中樞。
行業的市場實踐也越來越多的證明,制造環節并不必然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微笑曲線”的邏輯判斷需要重新審視。以申洲集團為例,作為生產加工型企業,近8年內股價翻了60倍。即便受中美貿易沖突影響、資本市場整體動蕩的當下,企業依然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供應鏈跳出傳統品牌邏輯的束縛,日漸成為競爭的核心的戰略資源。網易嚴選、米家有品、淘寶心選、京東京造等平臺,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剔除品牌溢價,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2.要素結構的變化:知識作為要素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創新作用日漸凸顯。
當前,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正在凸顯,大量新的思想、技術、工藝、模式應運而生。知識正深刻改變著產業格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顯示,2016年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占世界GDP的15%,高技術制造業占世界GDP的2%,中高技術產業占世界GDP的4%。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已成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征,知識與技術正以平臺化、集聚化、融合化的方式涌現;創意設計與時尚文化也深刻改變著產品、產業的價值構成。就紡織服裝行業而言,在信息技術、紡織技術、材料技術、環保技術深度交融中,供給的方式內容也更加豐富。智能可穿戴、多功能紡織品等組合式創新快速發展。
全球創新版圖加速重構,美國仍是中心,歐洲舉足輕重,亞洲顯著提升。總體看,重大創新特別是跨領域、跨學科的重大創新,相比以前有更好的產生環境和擴散應用環境。知識在打造發展新動能中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與之相伴,全球圍繞創新生態建設的競爭更加激烈;知識產權布局與全球貿易合作、產業轉移聯系也更加緊密。“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已成為國際競爭優勢爭奪的新規則。此次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也將知識產權作為重點關照領域。可以預見,今后中國從外部引進技術的難度將越來越大。而貿易摩擦也使得自主創新在國民經濟的地位更加凸顯。特別是中興事件的發生,引起了社會和資本市場對科技產業的反思,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科技產業?應用創新能否代替技術創新?這樣的反思有助于為行業加速創新發展,實現轉型升級營造好的宏觀環境。比如9月2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與科技部聯合發文,提高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
3.渠道結構的變化:新經濟告別野蠻生長,渠道發展將更加規范成熟
新經濟作為重要產業風口和價值渠道,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快速發展的背后也彌漫著野蠻生長的味道。由于規模體量大、領域區域廣、技術模式新、增長迭代快,長期以來新經濟相關領域在政策制定與監管方面處于滯后狀態。一些地方不考慮客觀實際,從“唯GDP”轉向“唯新經濟”。資本的過度參與,也激勵一些相關企業從關注“質量與價值”變為關注“流量與估值”。這使得挑戰法律底線、突破道德邊界的事時有發生。但局面在發生根本改變,新經濟正走向規范。電子商務作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表現尤為明顯。
新通過的《電子商務法》釋放了三個重要信號:一是市場地位平等。國家平等對待線上線下商務活動,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市場規范將在無差別、無歧視原則下進行。例如,電商法明確規定,電子商務技術中立、業態中立、模式中立;微商、代購被納入了監管范圍,要依法辦理工商登記;線上線下稅負一致,以自然人網店名義不納稅的“紅利期”已過。二是主體規范經營。突出平臺責任與消費者保護。電商平臺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責任。電商平臺的二選一、山寨售假、捆綁銷售等問題都要承擔法律責任。三是強調數據保護。信息披露要求真實、準確。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刷單行為屬于違法;電商平臺不得刪除消費者評價。要保護數據安全和合理使用。禁止大數據殺熟,營銷推送需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這些都將對行業渠道建設帶來重大影響。隨著新經濟的法律邊界日漸明晰,行業主體的規則意識與底線意識會不斷增強,整個市場格局、發展模式也將發生大的轉變。
4.價值結構的變化:綠色發展成為價值來源與生命線。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共識,形態正在從責任向價值轉變。從年初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確立“治污減排受益、超標排污受損”的市場規則;到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排污許可制度開始全國推廣;從央行制定《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方案(試行)》,積極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到發改委公布《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價格機制,確定資源稀缺程度、生態價值和環境損害成本;綠色與環保要素開始全面納入行業生產體系與價值體系。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上半年,環保稅申報入庫96.8億元,與去年同期同口徑排污費相比,增收17.5億元,增長22.1%。而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以及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申報排放量均有下降。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 經濟財富。責任資產化進入快車道。
目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6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了從戰略到戰術的落地。第二輪中央環保督查已于8月20日啟動,將在11月11日結束,第三輪環保督查也將在之后隨之展開。綠色環保呈現高壓態勢,制度正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紅線。做好環保工作事關價值創造、更牽涉企業生死。政策倒逼、市場出清、產品溢價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提前布局綠色發展的行業企業正獲得越來越大的競爭優勢。
當前,內外形勢的變化與市場發生的結構性變化是對行業發展的巨大挑戰,但換個角度也為行業結構性調整提供了歷史機遇。面對新形勢,行業工作,大有可為。
三、2018年以來中紡聯圍繞高質量發展開展的工作
2018年以來,中紡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深入細致開展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第一、明道,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在科學研判中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1.深化黨建和思想建設,保持行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一切事業的根本保證。今年以來,中紡聯進一步樹立大局意識,規范自身行為,強化思想建設。協會黨委及各級黨組織繼續貫徹落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黨的領導這一核心,通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活動、十九大精神輪訓班等活動,提高黨員思想意識,引導行業沿著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不斷前進。強化隊伍建設,提升黨員黨性意識。召開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等活動,引導黨員領導干部查擺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按照巡視整改和國資委協會黨建局及中紡聯黨委要求,順利完成了中紡聯黨委換屆的各項籌備工作和中紡聯黨委所屬部分基層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行業發展機制不斷完善,行業發展活力進一步釋放。
2.推進調研與統計,提高行業服務精準性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首先,以實踐為基礎。各成員單位依托各自工作,針對行業發展中的共性、基礎和關鍵問題,深入重點企業和產業集群展開調研,形成豐富成果,為行業工作提供了指導依據;完成春季大調研行動,11個調研組在15個省市的43個城鎮召開37場座談會,實地調研企業100多家,掌握了第一手行業發展狀況,為企業提供適時有效的服務。其次,以數據為依拖。一方面,日常性的統計工作有序進行,及時傳遞行業運行狀況、市場輿情及商務信息,為政府決策、企業運營、產業研究提供了有效支持;定期開展企業景氣調查、產業集群統計調查分析,定期發布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景氣指數等。另一方面,積極拓展國際數據渠道,為行業掌握國際發展態勢、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支撐。完成了《國際紡聯棉花工業統計》、《國際紡聯國別情況報告》、《國際紡織生產成本統計》等數據和資料的提交工作。
3.深化基礎研究,提升行業服務科學性
圍繞國家大局和行業發展實際,中紡聯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行業智庫作用不斷凸顯。完善行業頂層規劃。通過開展紡織工業“十三五”中期評估、《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修編、《紡織行業推動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編寫等工作,為行業系統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加強國際形勢研判。圍繞國家具體關切,針對中美貿易戰這一最新形勢,積極配合相關部委展開貿易研究并提供對策建議,有效維護了國家和紡織行業利益。提交了《中美貿易摩擦對紡織行業的影響及應對建議》、《中美紡織服裝業貿易情況及提高關稅將對我行業造成的影響》等相關材料。深化專題研究。在發展戰略、市場研究、電子商務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研究成果,為行業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開展了“全球紡織行業生產力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研究”、《2017年紡織服裝電子商務運行淺析》、《材料領域可轉化國家軍用標準現狀研究》等課題。
第二、取勢,國際與國內統籌兼顧,在市場協調中促進行業平衡發展。
1.圍繞擴大內需,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新時期,區域發展戰略、精準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成為國家發展重要關切。中紡聯深度對接特色產業與特色業務,以產業集群、產業轉移工作為抓手,促進行業資源合理配置,推進產業扶貧。加強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研究,從行業高度進行系統規劃。完成《紡織行業產業布局和轉移情況研究報告》、《紡織行業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等工作。積極擴展創新示范基地和特色小鎮建設,成立中國服裝優秀制造推進委員會、時尚工園等,產業集群品牌建設、制造和技術應用水平顯著提升。集群服務得到深化。通過開展2018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工作會議等活動,有效推進了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和協同發展。上半年,中紡聯與南充市政府簽訂了《培育絲紡服裝千億產業集群戰略合作協議》推進了南充繭絲綢產業集群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務。中紡聯抓住擴展內需這一重點,借助國內消費升級大勢,促進內外資源整合。挖掘消費潛力。各行業協會根據自身業務,通過舉辦產業發展規劃、論壇活動、創新項目推介、展會資源協作、產品交易會等活動對接行業資源,有效促進了內外合作,供應鏈效率顯著提升。成功舉辦上海國際數碼印花及印染自動化技術展覽會、紡織未來展等活動,實現了上下游產業鏈的無縫對接。通過舉辦中國毛紡織產品交易會、紡織原料紗線面料大會、2018中國柯橋坯布紡織新材料展等活動,協助企業市場拓展,推動專業市場與集群、園區的資源對接。
2.圍繞擴大開放,深度鏈接國際資源
增進交流,強化共識。當前,中國正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形勢下,中紡聯立足行業發展需要,引流國際優勢資源。通過召開2018首屆世界布商大會、首屆世界纖維新材料大會、2018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等國際會議,增進了各利益相關方在市場、政策、文化等領域的了解,強化了行業互信。不斷優化行業外交全球布局,深化雙多邊交流。奔赴東南亞、非洲、中東、法國等國家和地區開展行業外交,充分利用國際紡聯活動等國際平臺積極發聲,擴大行業朋友圈,為行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同時,各成員單位與分行業協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巡展、海外路演、文化周、國際大賽等活動,提升了紡織行業的國際影響力。
務實合作,借力發展。2018年上半年,中紡聯成功舉辦6個境內展,4個境外展,組織企業參加4個海外展會,成行團組78個,涉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效促進了全球利益相關方的合作。新興經濟體在行業發展中的地位日漸突出。聯合會開始更多關注東南亞、非洲、中東等新興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采購需求,積極邀請國外服裝服飾企業到國內參觀,組織一對一的貿易洽談等活動。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和重點國家、紡織工業園區的投資考察和深度對接項目,有效推進相關國家地區產業間的優勢互補。同時,深化科技、時尚、綠色領域的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第三、優術,品質與效率并駕齊驅,在專業服務中推動行業充分發展。
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創新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動能。中紡聯高度重視行業科技與創新能力建設,通過專項基金獎勵、項目合作、技術推廣、學術會議、技術論壇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上半年,組織實施4項“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驗收和15項“十三五”國家科技重點專項成果交流與推薦工作;開展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中紡聯科技獎等獎項的申報工作,引導行業加強重點領域創新;啟動紡織行業重點實驗室、紡織技術創新中心認定工作,推進紡織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借助中國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大會、中國盛澤紡織智能制造大會等會議,促進行業兩化融合;推進標準化建設,啟動國軍標體系編制、智能制造標準研究和制訂、CNTAC標準制修訂等工作,強化行業科技影響力;開展行業繼續教育、科技人才培訓等工作,培養行業后備力量。行業科技工作的開展,有效提升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提升時尚創意能力。時尚是紡織工業國際競爭的戰略高地之一。上半年,中紡聯以提升行業文化創意水平、打造行業軟實力目標,有組織地開展了品牌建設、專業人才培訓、示范申報、時尚推廣等工作,加快推進行業時尚轉型。以規模化、常態化、綜合化的行業展會為平臺,研究發布色彩、纖維、面料、服裝、家紡流行趨勢,提升行業時尚影響力;舉辦2018中國紡織非物質遺產展、“錦繡中華”服飾秀、振興傳統工藝論壇、錦繡絲路——中國精品刺繡藝術展等活動,保護與傳承行業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中國國際時裝周、中國時尚大會、時尚設計論壇、SIUF2018中國內衣文化周、設計大賽等活動,促進行業時尚交流,提高行業時尚話語權;創新服務方式,完成顏色管理軟件的開發,推出在線時尚資訊服務和中國時尚設計共享平臺。
提升綠色發展能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成為衡量行業發展的重要價值尺度。中紡聯高度重視行業環境問題,以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開展工作。上半年,聯合會積極配合政府工作,參與了《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系列政策文件的修訂與編制,配合生態環境部開展重點行業水污染專項治理工作;成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節能與綜合利用團體標準工作組,吸納了一批專家學者作為標準制定或審定的中堅力量,為標準化工作提供依據;在行業內大力推廣節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開展企業節能降耗技術咨詢,培育企業開展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工廠;綠色領域國際交流日漸深入,中紡聯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合作,開展紡織行業長江經濟帶布局及水環境影響研究課題;推進和深化“綠色纖維”認證工作,成立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產業創新聯盟”、“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中國植物染(草木染)產業聯盟”。
以示范引領產業品質升級。發現與鼓勵行業先進生產力是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抓手。樹立先進典型可以產生“一花引來萬花開”的帶動效應和輻射效應。圍繞行業新發展,中紡聯積極開展了紡織行業質量獎、2018年度紡織業信息化成果獎、中國服裝大獎、紡織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等評選活動,發現行業先進經驗;組織中國紡織大工匠推薦、全國優秀企業家評選、技能大賽、2018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學術獎等活動,培養行業創新氛圍。今年一項重要工作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測評。測評聚焦行業高質量發展,既比大小更比高低,統籌衡量企業規模水平、增長能力、盈利能力、人力素質、資產素質、快速反應能力、創新能力、社會責任等內容。最終評選出了2017-2018年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企業、2017年度中國服裝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百強企業。工作的開展為行業企業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提供了有效的依據和參照,先進企業的引領示范效應也有助于在互學互鑒中推動產業升級。
第四、合眾,主體與模式持續豐富,在平臺建設中推動行業協同發展。
提升行業發展共識,打造產業合作平臺。一方面,中紡聯高度重視媒體宣傳工作,借助媒體、展會、時裝周、會議等平臺,向社會宣傳行業發展近況與發展理念。同時,以中國紡織藝術展、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紡織工業系列報道為契機,深度發掘與宣傳行業價值,打破不符實際、不合時宜的印象鎖定,增強了社會對行業工作的認知與認同。另一方面,打造平臺,增進合作。中紡聯圍繞產品開發、綠色發展、兩化融合、軍民融合等重大關切,深入推進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聯盟、社會責任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產業創新聯盟、紡織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等相關工作。積極拓展新領域,突破組織邊界,引導多方資源跨界合作。設立中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聯盟、中國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聯盟、中國服裝物聯生態聯盟等機構。完善公共服務,強化企業協同。組建政校企合作平臺、民企參軍公共服務平臺、研究中心、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等平臺。
深化社會責任建設,促進各利益相關方合作。中紡聯以積極的態度落實行業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建設,促進責任共識的形成,推動行業多維責任共治。一是強化國際合作,與全球外貿協會Amfori、經合組織OECD等機構簽署備忘錄,完成《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海外投資與企業社會責任:亞洲四國國別調研報告》、《中國西部手工地毯行業的生產、市場現狀及其社會影響分析報告》、“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海外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等工作。二是提升供應鏈協作,通過綠色制造供應鏈環境祖籍化學品、碳與水管理創新平臺等工具開發,舉辦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年會、亞洲可持續發展與區域合作盛澤峰會、中國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等系列活動,促進供應鏈上利益相關方的深度交流與合作。三是推進誠信體系建設,開展第二批再生聚酯纖維行業規范準入、倡導建立服裝品牌企業誠信供應鏈等工作,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各方的利益和訴求都得到良好的實現。
強化資本運作,促進行業產融合作。資本已經成為行業聯系價值鏈上下游、實現行業間跨界合作的重要紐帶。2018年上半年,中紡聯圍繞《紡織行業產融結合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動行業與金融市場融合發展。聯合紡織各類上市公司、券商及投資公司組織開展行業前瞻性引領項目的開發推廣,拓展產融合作領域。籌建發起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為企業產融結合提供有力支撐。強化能力建設,對企業深入開展相關培訓、咨詢、研討會等投融資綜合服務,并強化對紡織服裝上市公司的服務能力。對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和有金融服務需求的企業進行摸底調查,篩選重點培育企業參與2018 年紡織工業產融結合重點培育企業名單篩選和公告,通過協會各項平臺和服務手段提供為重點企業提供支撐。圍繞行業龍頭企業產融結合的需求分別建立了《培育擬上市企業信息庫》、《并購重組企業信息庫》等相關數據庫,為后續工作提供基礎依托。
非常感謝大家的辛勤工作與努力付出。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中紡聯的各項工作蓬勃發展,行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四、積極穩妥推進中紡聯今后工作
第一、要凝心聚力,營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生態
1.強化內部建設,優化平臺
環境越是充滿變數,越要增強自身的確定性。我們要緊緊圍繞新時期黨對行業協會的要求,強化平臺自身能力建設,引導產業更加健康有序發展。加強黨建工作,繼續貫徹落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確保黨員干部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以黨建成果促進協會各項事務的發展。完善聯合會工作與服務的頂層設計。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推進財務、人事制度建設,強化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調整完善各工作委員會及分支機構,促進各項工作有序規范運行。強化部門協同,推進業務有機發展。以大型展會、重要活動、重大項目為紐帶,促進各成員單位之間優勢互補。逐步提升業務的模塊化、專業化、差異化程度,形成更具柔性的服務框架與平臺,減少不必要的工作交叉和重復投入。推進信息化進程,完成中紡聯協同辦公信息管理平臺運行等工作;充分發揮工會職能,組織開展業余文化活動,滿足員工精神文化的需要。
2.明確發展方向,做強聲勢
格局決定價值上限,方向決定終點所在。協會工作應該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尋找出發點、著力點與落腳點。不能只關注經濟指標,更要看到戰略價值;不能只是借企業以一時之力,更要能給行業以恒久之勢。
一方面要夯實基礎研究,提升對政策的敏感性與應用能 力。聯合會及其成員單位要加強行業統計與調研,及時了解行業訴求,做好形勢研判。同時,要圍繞國家戰略和行業實際,深入開展政策性、前瞻性研究,向行業企業進行政策解讀與適用引導,為政府決策與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進而維護好行業利益。
另一方面要做好宣傳引導,塑造中國紡織工業新形象。長期以來,社會對紡織行業存在一些認知偏差與印象鎖定。行業貢獻與行業地位嚴重不匹配,使得招工難、融資難、獲取政府支持難成為困擾企業的老難題。中美貿易沖突的爆發,使得社會對于制造業的價值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要把握好這個機遇,積極宣傳引導。借助媒體、展會、時裝周等平臺,向社會公眾宣傳行業發展近況,使“科技、時尚、綠色”的行業新標簽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要強基固本,扎實做好行業基礎性、根本性工作
積極落實《進一步推進<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實施的指導意見》,圍繞“紡織科技強國、品牌強國、可持續發展強國、人才強國”四大主攻方向,深入開展行業工作。
深化行業科技創新。聯合會將以科技服務工作為抓手,推動行業在新材料、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的技術與應用創新,提升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跟蹤行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發展動態,積極推進創新聯盟工作,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成果的轉化推廣和應用。依托重點產業集群,圍繞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整合資源,建設完善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繼續做好科技規劃與計劃、科技成果推廣、國家科技重點專項研究、成果獎勵等工作。積極推動行業兩化融合、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標準制定,完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相關評審標準體系,協調推進CNTAC團體標準與規范平臺,通過建標準,提升行業科技影響力。
建立品牌和質量顯著優勢。積極助力打造行業的“大牌,大師,大事”,營造以文化自信為根基的時尚生態,提升行業時尚話語權。增強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認同感與認可度。擴大品牌培育管理體系行業標準宣貫范圍,繼續開展品牌專業人才培訓。通過開展區域品牌試點、紡織行業工業設計中心評定、品牌大會等活動,孵化區域品牌、國際品牌。圍繞“三品”戰略,以大賽、研討會等形勢深入推進紡織產品結構升級,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與創新能力。繼續深化趨勢發布工作。依托展會等平臺,研究發布從色彩、纖維、面料到終端產品的流行趨勢,為品牌發展提供前瞻引導。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中國紡織非遺大會、中國絲綢宣傳展等活動。強化海外合作,拓展渠道、創新模式。舉辦、參加國際展會,鏈接市場資源;繼續推進與國際時尚產業的交流與合作。
落實行業可持續發展。深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圍繞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和市場責任,積極引導行業企業構建負責任的生態體系。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培訓,推動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傳播綠色價值理念,構建紡織綠色供應鏈體系。開展CiE化學品改進信息交換系統的推廣和企業數據應用,啟動紡織供應鏈碳減排先鋒計劃等工作。開展紡織行業綠色技術目錄、短流程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和推廣和深化,擴大先進綠色制造技術應用。開展紡織誠信文化建設推介、誠信體系團標建設等工作,完善行業誠信體系和信任機制,促進行業合規發展。
建設行業創新型紡織人才體系。增強產學研對接,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育行業領軍人才、高端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職業技能人才。強化人才培訓,促進行業各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的提升。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基地作用,開展管理人才培訓、品牌專業人才培訓、職業技能競賽、知識更新工程等工作,發現與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加強國際紡織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舉辦第一屆世界紡織服裝教育大會等活動,提升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國際影響力。
第三、要與時俱進,進一步釋放行業創新發展活力
1.推進行業產融合作工作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下階段,中紡聯將繼續組織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及金融機構到紡織行業的龍頭企業開展調研活動,傳遞行業積極信號。進一步開展投融資綜合服務,加強在上市培訓、行業政策、市場反饋等方面的配套服務,幫助企業拓展融資渠道,提升應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做好Pre-IPO項目,推動有條件的優質企業盡快完成上市。聯合上市公司、券商及投資公司籌建發起環保、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為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等提供融資新通道。
2.推進行業軍民融合工作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現實要求。為促進紡織軍民融合深入發展,中紡聯將圍繞軍用(紡織)標準研究及制修訂、完善軍民融合發展服務平臺等方面深入推進相關工作。組織軍民融合發展論壇,做好中紡聯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工作,強化平臺服務能力。務實推進火箭軍總后勤部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促進軍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籌劃2019年度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纖維新材料與產品推薦目錄及相關發布活動,推介優勢軍用纖維產品。
3.推進行業工業文化建設工作
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紡織特點的工業文化,深度挖掘行業發展中積淀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下階段,中紡聯將夯實紡織工業文化發展基礎。強化工業文化基礎研究與理論支撐,打造若干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性紡織工業文化活動,促進紡織工業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大紡織工業文化傳播推廣力度。完善紡織工業文化傳播體系,豐富傳承載體,拓展傳播渠道、營造發展氛圍。開展首屆中國服裝印花行業“大工匠”評選、全國紡織技術能手、年度創新人物評選、2018年桑麻學者評選等活動,積極宣傳弘揚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
4.推進行業污染防治工作
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攻堅任務。中紡聯將積極推進行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相關工作。開展印染廢水零排放等項目,組織廢舊紡織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情況調研。開展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工作,推進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強化污染物源頭消減,開展先進節能減排技術裝備篩選和行業推廣工作。深化標準體系建設,推進節水標準、綠色設計產品評價團體標準、綠色工廠評價標準等的研究與發布。
5.推進行業精準扶貧工作
中紡聯通過開展產業轉移、產業扶貧基金等工作,推動國家精準扶貧任務的執行。深化產業集群與產業轉移公共服務,做好企業對接,促進產業資源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流動。開展新疆自治區等偏遠地區的管理人才和創新人才培訓,加快推進貧困人口和家庭向產業工人轉化。
當前,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節點。之前四十年的探索與奮斗,已經為紡織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與文化基礎,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夢想。所以不管外部形勢怎樣變化,我們一定要有信心,道路在腳下,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但同時也要保持耐心,定力在心中,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打破束縛思想的桎梏,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共同開啟行業新的壯闊征程,使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成為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
友情鏈接: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紡織科技示范園區????

彩88_彩88彩88 彩票之家官网-购彩主页 【彩票之家】全球有限公司 彩神-入口 彩神网 购彩之家网 彩88app-彩88欢迎您